很多人把生活看做一场永无止境的马拉松,逼迫自己不断消耗精力,却没有得到足够的恢复。就像长跑运动员的状态,面色蜡黄阴沉,一直紧绷神经。 最近某知名招聘机构发布的《2017年中国白领满意度调查报告》显示,过去的一年里,有85%的人加班,有33%的人没休过年假。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,每个人都非常注重效率和产出。我们会安排详细的日程表,用GTD、番茄工作法等各种时间管理方法,恨不得一天有25小时。然而,大多数人又忙又累却效率低下。工作量大时,很多人陷入这样的恶性循环: 实际上,我们应该把生活当做一系列短跑冲刺,就像短跑运动员,往往在跑的时候全情投入、充满激情与力量,而在其他时候好好放松、储备精力,以应对下一个挑战。这就是“精力管理”的核心理念。 具体如何做呢?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,精力管理的四个核心原则: 原则一:精力金字塔人的精力系统复杂而庞大,当我们全情投入地做事时,需要调动四种独立且相关联的精力源:体能、情感、思维、意志。这四种精力源构成了我们的精力金字塔。 ▌体能精力 体能是最基础却也最容易被低估的精力源。现代白领上班族的工作大部分时间都是坐在办公室里,很少考虑体能方面的问题。然而,没有充沛的体能,我们很难专注的思考以及进行创新。 我们的呼吸模式、饮食节奏、工作周期、睡眠习惯等都对体能产生着影响。 加强体能精力的基础训练方法有: 呼吸:调整呼吸模式,延长呼吸时间,三次一组吸气、六次一组呼气的方式,可以带来深度放松,平复思维和情绪。 ▌情感精力 焦虑、沮丧等负面情感会让我们效率低下,并快速消耗我们的精力储备。长期的负面情感,还会导致生理紊乱和疾病。 保持积极、正面的情感,才能够全情投入。正面情感精力的主要包括自信、自控、人际关系和共情。 加强情感精力的基础训练方法有: 学会倾听他人 ▌思维精力 思考会耗费巨大的精力,大脑只占体重的2%,却需要人体25%的氧气供给。如果思维得不到足够的恢复,我们就会出现判断失误、创造力减弱、无法合理的评估风险等情况。 思维恢复的关键,是让工作中的大脑间歇性的休息。 加强思维精力的基础训练方法有: 定期放空:在“什么场合你会获得最佳的灵感?”的研究中,最普遍的答案有:淋浴的时候、躺床上休息、散步和听音乐、或是慢跑、冥想等,但几乎没有人声称自己在工作中获得最佳灵感。 ▌意志精力 意志是所有行为的原动力,为我们带来激情、恒心和投入,甚至可以弥补体能精力的不足。 强大的意志精力,来源于坚定的人生目标和价值取向,加强意志精力的基础训练方法有: 按照自己的价值观生活,常问自己“我的真实想法是什么?”、“我这样做是否为了讨好别人?” 总体来说,精力管理需要我们有充沛的体能,建立正面的情感连接,保持清晰的思维,拥有坚定的意志,才能全情投入于工作和生活的各类任务中。 原则二:精力波动曲线精力的波动是一条曲线,有波峰也有波谷,有其本身的节奏,因此我们也必须有节奏地更新精力以平衡消耗。使用过度和使用不足都会削弱精力。 频繁加班的人,总是把自己累到精疲力尽,耗完最后一点电量,睡眠不足又导致恢复的精力小于消耗的总量。长此以往,精力的跃动会慢慢变成一条没有变化的直线,逐渐衰退、萎缩,失去热情。 原则三:突破舒适区应对压力是一件非常消耗精力的事,但经过适当的压力后,我们会成长起来,面对压力越来越轻松。 例如,在体能训练中,为了增加肌肉的力量,通常会要向肌肉施加压力,有时会造成肌肉纤维的微小撕裂和疼痛,但经过一两天的修整,它会变得更加强壮,下次面对同样的压力,只需消耗较少的精力就足以应对。 体能的训练方法,也适用于锻炼情感、思维和意志。任何导致我们不适的压力,都可能帮助我们提升,我们必须突破自己的惯常极限,模仿运动员的方式训练自己。 原则四:习惯成自然建立积极的仪式习惯,可以减少从事这些行为的精力消耗,让它节省下来用在其他更需要的地方。 比如,我们在刷牙时会切换到自动模式,并不需要调用主观意识,刻意努力。如果我们在一些积极的行为上,如早起、写日记等,都能够习惯成自然,也就是通过自动模式来运转,那么精力的消耗会减少很多。 了解了四个核心原则后,我们来看一下精力管理的实践步骤: 首先,明确目标明确目标,也就是明确自己内心的价值观,才能找到内在动力。知道什么最重要才能全情投入。 很多时候,我们争先恐后的和时间赛跑,事务缠身、精疲力尽。却不曾歇一歇脚,考虑一下我们到底想成为什么样的人,我们真正要去向何方。 点燃深度人生目标的三步: 1)从消极的目标转为积极的目标 消极的目标充满防备,例如害怕出错、害怕受到他人批判等。这类目标带来的恐惧、紧张等负面情绪会大量消耗精力。 2)由外在目标转移到内心的目标 外在的动机来源于欲望,如金钱、权力、认同感等。内在动机来源于兴趣和内心的满足感。罗彻斯特大学人类动机研究组发现,由内在动机激发的行为,会表现出更多的恒心和创造力。 3)将目标设定从满足自我需求,变为超越个人利益 超越自我利益的目标,如帮助和关心他人、增加团队凝聚力等,是更深度的价值观和信仰,能够丰富我们的内心,让我们更加幸福。 第二步,正视现实确认目标之后,我们需要正视现实,认清自我与理想之间的差距。 这并不容易,大脑很善于欺骗自己,人们常常为了自尊、或下意识的自我保护而逃避和抗拒事实的真相。然而这样做会消耗我们大量的精力。 只有当我们不再需要伪装、不再刻意回避现实、不再畏惧暴露自己,大量的精力才得以释放,用于全情投入生活。 这很难,但也可以训练,比如:
就我个人经验来说,写日记是一种不错的自我对话方式,可以把日记本当做另一个自己,然后过一段时间回过头来看,自己当时记录的事实是客观的吗?当时的看法是否带有偏见?等等。这样有助于我们更加了解自己,尤其是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局限。 最后,付诸行动认清现实的问题后,我们要通过建立仪式习惯改善自己,抵消调用自控力所消耗的精力。原理上文有提到过,习惯成自然以后,所需要的精力会比依靠自律行动少很多。 这里最关键的是,每次把精力只放在一个改变上,逐步进行。因为我们的自控力是有局限性的,以下两个实验,可以帮助我们更直观的体会这点: 实验1: 实验2: 如果试图同时建立多个习惯,失败率往往极高。因为这种情况下,刚开始的阶段需要反复调动自控力来维持不同的习惯,每一次自控都会消耗有限的精力。 3、精力管理的“术”与“道”开头提到的调查报告中,还有另外一项意味深长的数据:中国白领们的工作和生活满意度指数,平均仅有2.64和2.41(满分为5,指数越高,意味着满意度越高)。 也就是说,尽管大多数上班族努力工作、积极上进,但他们并不快乐。焦虑和倦怠,或许更贴近他们的状态。 精力管理中,所有的训练方法都只是“术”的层面,最核心的“道”,就是让我们学会慢下来,学会休息。 台湾大学校园里有一口很有名的钟,以台大第四任校长傅斯年命名,叫做“傅钟”。每节下课敲一次,每次21响。傅校长说:“一天只有21小时,其余3小时是用来沉思的。”他认为,如果每天能有3小时来沉思,那么另外21小时,就会过得非常的清晰,知道自己该做什么。 忙碌的我们,不一定每天能抽出3小时,但总要留点时间给自己,而不是全部都用来应对外界事务。 最后总结一下: 1、精力管理有四个核心原则,分别是:精力金字塔、精力波动曲线、突破舒适区和仪式习惯。 2、精力管理的实践步骤是:明确目标、正视现实、付诸行动。 3、所有的训练方法都只是“术”,精力管理最核心的“道”,是让我们学会慢下来,学会休息。 |
Copyright © 2015 Powered by 四川职业病体检服务中心 ( 蜀ICP备2020029370号-1 )